108年12月下旬在「快樂門診」中,初次求診的H君提前5分鐘到達診間,顯示他是認真、守時的人。他在初診單上寫下「父子關係緊張,兒子用情緒語言恐嚇,該如何因應?」我一貫地按往例對H君說明聖經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我告訴他,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結果通常不理想,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也就是問題、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找出「冰山的主體」,才有可能「完整地」解決問題,而這樣的過程必須花時間、有耐心……
協談一開始,H君提到他自己的學歷是美國某知名大學理工科系的博士……,它讓我想起這是快樂門診第二次有美國名校的博士來求診。第一次是一位資訊工程博士,她的主訴是「為何年邁的媽媽罹患疾病多年、早已是風中殘燭、曾簽署DNR(不急救)同意書,為何臨終前住進醫學中心還是被插管、甚至做氣切,最後悲悲慘慘地死在加護病房?」
…………
這一次,H君表示,目前讀高中的兒子,從學齡前脾氣就很拗,例如媽媽基於飲食均衡、要他吃青椒,他抵死不從、在餐桌上大鬧…,H君只好對兒子說:「你不要這樣…」;對妻子說:「到此為止!」妻子沉默以對。
姊弟兩人吵架,H君無力排解,只能勸告雙方不要吵。
讀小二時,兒子拿自己存在豬公撲滿裡面的錢去買書(各國武器大全),看完後借給同學,沒想到被老師發現,一問之下,兒子隨口說出「是同學自己買的」,後來被老師發現兒子說謊,於是通知H君。H君找兒子來問話,兒子講了許多理由,H君無法分辨真假,最後說:「你就把事情經過講出來就可以了…」,兒子沉默以對。
H君還提到,當年兩個小孩託給媽媽帶,不過婆媳間常有衝突,例如婆婆煮菜口味重、妻子吃不習慣,於是跟H君抱怨,他則是回應:「你可以自己煮、自己吃!」
……………
經過【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我已經看出來,H君跟絕大多數男人一樣,習慣只用「理性」去看世界,不知道原來幾乎所有人際關係(溝通)裡面,除了看得見的「事情」,更有看不見的「心情」(情緒)……,而H君理工博士的背景,更是強化了上述不完整的認知。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甲看見一位男士拿了一束花給一位女士,某甲的眼睛就只會看到兩個人跟一束花,但如果某甲願意用心去想、去體會、去同理,那麼某甲就能察覺到這位男士其實是藉著一束花要對這位女士表達”愛意”, ”愛意”雖然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同樣的道理,在人際衝突(或溝通)中,「心情」(情緒)雖然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如果忽略了這部分,等同於一張考試卷、兩面各有一道題目(各50分)、正面是「事情」背面是「心情」(情緒),如果想要得高分,自然兩面的問題都要作答;相反地,如果只注意到一面、只寫了一題,就算寫得密密麻麻,結果還是「不及格」!
初次協談結束前,我突然有一個靈感(如附圖),我告訴案主,他的理工博士背景讓他在處理人際衝突時,習慣只用「理性」,等同於1+1=2,因為在他數十年的求學、工作中,1+1永遠等於2,在台灣等於2、在美國等於2、在世界各處都等於2!
不過,在人際關係(或溝通)中,1+1可能等於4(例如H君跟妻子結婚後,生了2名子女…),1+1可能等於0(例如夫妻談話完全沒交集…),1+1還可能等於 -2(例如H君跟兒子衝突,事後兩個人都不高興…)。
我表示,「人」這個字如果拆開來看,很像是兩個「1」,不過兩個「1」中間的連結並非如數學符號中的「+」,換句話說『人 ≠ 1+1』!
最後,我以肯定的語氣告知H君,我是基督徒,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我因為讀過聖經,對『人』的認識比他多一些、深一些,所以未來可以教導他如何跟兒子溝通。
聽到這裡,H君恍然大悟……,我則是給他下次回診時間,也為他禱告,求天父上帝特別記念H君為人父的付出與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