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裡,這種在對方生前不敢(不好意思)表達情感的現象,我在醫院服務時早就發現了,也寫成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孝順的媳婦」
病患C女士,七十歲,罹患嚴重失智症及大腸癌,因此被轉介到我的門診,希望接受安寧照顧。
102年初,C女士因為尿路感染而住院,雖然經過抗生素的治療,感染跡象已經消退,但是C女士卻逐漸地變得不願意進食。在住院期間,媳婦天天都有來探視,很關心阿嬷是否有進食。此外,阿嬷還出現過許多不同的症狀,包括肚子痛、嘔吐、尿液滯留……,每一次媳婦都很關心,都會來跟我討論病情。我除了一一處理上述的症狀外,也提醒媳婦該為阿嬷的後事做準備了。媳婦難過地掉下眼淚,表示後事已經準備了,另外臨終時也不要急救,不要再增加阿嬷的痛苦。
有一天查房時,我跟專科護理師F君說:「我覺得C女士的媳婦對於C女士的關心,是相當不尋常的,我比較少看到媳婦如此地關心婆婆,其中一定有些原因!」F君同意我的看法。
我的疑問在3月2日的護理記錄中得到解答:「媳婦表示自己的三個小孩,小時候都是婆婆和公公幫忙帶大的,甚至於在婆婆這次病倒前,她只要一下班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吃,所以一直很感恩婆婆。現在看到婆婆變成這樣,心裡很難過……。」
得知了以上的訊息,我特地交代F君,請她轉告負責安寧病床的護理師,要她教導媳婦,在阿嬷還”活著”的時候,將她的感謝、不捨、難過、尊敬……,在bed-side 講給阿嬷聽,也就是在即將來臨的分離前,用愛來填滿空缺,可以減少悲傷。
沒想到隔天的護理記錄寫道:「媳婦表示近日有護理師詢問她,是否有跟病人說一些很感念、很不捨等等的話。媳婦表示壓力很大,多次反問:『你們這樣提醒,是不是意味著我婆婆快死了,還是發生了什麼事嗎?』
我覺得蠻驚訝的,原來我們社會上的習慣是這樣運作的,在病人神智還清醒的時候,是不允許、不能夠、不習慣說出這些心裡話的,非得要等到病人臨終或斷氣那一剎那,家屬才能情緒崩潰、呼天搶地地說出口,這不是很矯情嗎?
時間接著來到102年3月9日星期六的查房時段,當我看到媳婦又來病房探視C女士,而說出的第一句話卻是「我婆婆的尿量怎麼減少了?」時,我實在是按耐不住了,於是我說:「今天我要花一點時間,好好地教導你一件重要的功課。
妳來到病房,看到婆婆病成這樣、接近死亡,妳心裡很難過、很不捨、很感念……對不對?」媳婦用力地點點頭,我繼續說:「妳心裡想的是這樣,可是嘴巴說出來的卻是「婆婆的尿量如何?」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妳知道嗎?妳心裡深層的感受是看不見的、是抽象的,它就像是空間中的某一條線,而妳說出來的話,卻是看得見的、是具體的,是空間中的另一條線。問題是這兩條線是各自存在、永遠沒有交集呀!」
這樣的表達方式,其實是違反了聖經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很難過,就說很難過)、(很不捨,就說很不捨)、(很感念,就說很感念)……。換句話說,如果你把上面那些心裡話對著婆婆說出來,你深層的感受才會讓婆婆接收到,她才會很高興、很滿足呀!
我今天並不是要指責你或是嘲弄你,因為妳的行為模式,其實跟其他家屬是完全一樣的。如果我們來做根本原因分析(RCA root cause analysis),答案也很簡單,那就是大家都不知道答案是什麼、該怎麼做、能怎麼做???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
聖經在歌林多前書十三章說:【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天父上帝藉著這句話告訴世人,世界上有一件事是永遠都不會失敗的,也就是說它永遠都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既然它永遠都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那麼當我們面對令人難解或無解的死別或生離時,它仍然是有效的、會成功的、能解決問題的。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管是”死別”還是”生離”,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分離、隔開,中間會出現極大、甚至是深不見底的空缺。大多數的人只會用傷心、難過、悲傷、懊悔自責、獨自流淚、牽拖他人、指責造物主、怪罪老天爺……的方式,要不然就是用逃避、壓抑、假裝沒事、強忍住眼淚……等方式,試圖要來填補這個很特殊的空缺,結果有三種可能。
第一是完全沒效;
第二是暫時有效,但很快就沒效了;
第三是不僅沒效,反而引發更多的問題,導致更多的後遺症、更多關係的破裂。
大家如果願意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特殊的空缺,好像再怎麼填都填不滿,這就像是一個人拿許多的點想要填滿一條線、拿許多的線想要填滿一個平面、拿許多的平面想要填滿一個空間、拿許多三度空間的東西想要來填滿一個四度空間,結果清一色都是無效、失敗的!
今天,我要教導你,運用聖經中的這個法則,用”愛”來填補妳和婆婆之間,即將產生人際關係的空缺,所以我建議你,開始練習把妳對婆婆的不捨、感念、尊敬……,清楚、實際、公開地表達出來,讓妳的婆婆聽見、明白。當妳如此做時,妳就是在這個空缺中,開始倒入一車車的愛(就像是屬靈的混凝土)。
當愛(混凝土)夠多時,這個空缺就會逐漸地被填補起來。如此一來,不管是對於即將過世的人,還是對於仍然存活的人,分離所帶來的傷痛、悲哀就會逐漸消退、減輕,才有可能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美好境界。」
聽完我的說明,C女士的媳婦回答說:「韋醫師,你應該把這樣的教導寫出來,好讓更多的病人和家屬能夠明白,免得大家都還是用很傳統、很原始的方式來面對生離死別,不僅很累,也沒有效果。」
我花了一點時間,把上述觀念講給那些來上課的媽媽們聽,我問她們:「如果你是那隻「獾」,你會希望大家對你的感謝、不捨、尊敬……,在你還活著的時候,詳詳細細地對你述說,還是你希望大家是在你過世之後,才對著空氣講呢?」結果,媽媽們清一色地選擇前者!這樣的回應再次印證聖經路加福音6:31所教導:【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只要角色互換,許多事就很容易明白了。
現在回想起來,我對兒童繪本裡,「違反人性」的鋪陳,應該不需要太驚訝,也不必太生氣,因為繪本的作者是「人」,他的心裡怎麼想,畫出來的圖文也會是那樣;如果作者不明白人性為何,那麼他就會寫出:「不要為他難過、別難過……」;如果作者不知道可以用【愛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來面對即將來到的分離,他當然就不可能寫出:「大家得知「獾」即將死亡,於是把握機會把牠們對牠由衷的感謝,詳詳細細地告訴「獾」,「獾」覺得很溫暖、很高興、很滿足……。最後一個晚上,「獾」心裡想著大家送給牠的臨終「禮物」,臉上帶著微笑,進如睡夢中……。」
演講結束後,我對那一位兒童繪本專家C君(是一位基督徒)說:「我期待天父上帝把我今天整理的內容,放在你的心中,成為一個提醒或負擔,好讓妳能夠藉著妳身邊的資源,做出一本符合人性、本土化的兒童生死教育繪本,好讓聖經中simple and effective的真理,被更多人享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