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台灣目前有多少正在服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人類社會結構與集體氛圍是否會影響對該疾病的診斷?過動兒越來越多,是因為診斷技術的純熟,還是因為現在的教育環境,無法容忍越趨多元的孩子樣貌?
醫療強調的「正常」,往往忽視孩子的個別性之下,容易造成過度診斷與過度醫療的結果,對於這些特別的孩子,學校與醫療系統除了要孩子看病吃藥之外,還有什麼真正能幫助孩子的措施?
學校的一天之始,就是要孩子「安靜」、「不准講話」、「寫測驗卷」,上課時,又必須一直坐在座位上,下課了,大家也幾乎還在教室內;放學後直接到安親班、才藝班或補習班,繼續在狹窄的密閉教室裡坐著,直到晚上7點、8點、9點,甚至半夜12點。一週兩次的體育課,偶爾還會被借去考試。
這群正逢精力旺盛、對事物最感好奇年齡的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痛快的活動呢?沒有給孩子充沛活動的機會,硬把孩子關在教室裡,孩子坐不住了,再說孩子是過動,必須看病吃藥,豈不是「欲加之病」?
當孩子去看了兒童精神科,又有多少孩子會被醫師開立「利他能」的處方?常有家長向我抱怨:「為什麼醫生只是憑著量表,沒有跟孩子有多少接觸,就可以診斷開藥?」、「為什麼醫生說先服藥再說,也算是一種間接診斷?」美國的多面奧運金牌得主「水怪」費爾普斯也曾是被醫師診斷為必須服藥的過動兒,如果他的母親沒有將他帶到泳池,而是帶到兒童精神科醫師那裡,遵從醫囑服藥的話,還會不會有今日的「水怪」呢?
在肯‧羅賓森與盧‧亞若尼卡合著的《讓天賦自由》一書裡,描述一位無法安靜下來上課讀書的孩子,去看一位兒童心理醫師。醫師讓孩子獨自在房裡,然後和孩子的母親一起觀察孩子獨處時在做什麼。結果,孩子隨著音樂,韻律感十足的舞動身驅,醫師告訴孩子的母親:「妳看到了吧?妳的孩子沒有病,她只是有跳舞的天份,帶她去上舞蹈課吧!」這個孩子長大後,正是「貓」與「歌劇魅影」等名劇的編舞者吉莉安.林恩(Grillian Lynne),然而,這樣的心理醫師,台灣又有幾人呢?
………………
看過上述內容,我心裡覺得很沈重,雖然我不是家長,不過卻是位醫師,所以想要進一步探討上述問題。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vs ?」,裡面提到:依據聖經記載,每一個人都是按照天父上帝的形象和樣式而被造,在上帝眼中,每個人都很好!既然如此,為什麼有人會變成令人不解、討厭、無法忍受的人,甚至於是社會不容的兇手呢?
其中必定有原因,也就是「?」,如果我花時間、費心思試圖去找出「?」,那麼我就是在執行聖經在創世記2:15的教導:【耶和華上帝將那人(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耕種),看守。】當然『修理、耕種、看守』也可以衍生出『照顧、管理、溝通、教導、幫助、提醒、勸勉、安慰、憐憫……』等等相關、類似的含意。
也就是說,當我面對一個令人不解、討厭、無法忍受的人……,如果我把眼光(焦點)從「!」轉變成「?」時,我的心態就會從「論斷」(是他自己願意成為那樣的人、他應該為自己負全責、跟我完全沒有關係、我什麼事都不用做……),轉變成【修理、看守】(可以衍生出「照顧、管理、溝通、教導、幫助、提醒、勸勉、安慰、憐憫……」),我的心情也會從生氣憤怒,轉變成願意傾聽、了解、同理、接納……;
接下來我就有機會走到第三步(引導、指引),甚至於幫助對方走到第四步(成長、改變),那不就會令雙方都很快樂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