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太多 vs 菜太鹹(下)

分享這篇文章:

因為就人性來看,當我們自己聽到別人【是就說是…】,也就是將我們已經做到的成績、已經做出的努力(等同於優點)給說出來,我們的心裡會是愉快的、接受的、被同理的,接下來我們的耳朵就容易打開,會願意聽聽看對方接下來要說些什麼?

相反地,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聽到【不是就說不是…】,等同於是受到對方的批評、數落(被直接指出缺點),我們心裡通常是不高興的、受傷的、不認同的,接下來的第一個動作通常是自我防衛或是準備反擊……,這時候我們的耳朵通常是「關閉」的,不打算再聽對方的話……,於是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過程就中斷了!

 

不僅如此,當乙方開始反擊,甲方通常會不甘示弱地講出更難聽的話,於是雙方就吵起來了;結果會是,原先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衍生出另一件人際衝突……,這就是人們常常會過得勞苦愁煩的原因!

講到這裡,我很高興H君夫妻都認同、接受我的說法,於是我對兩人強調,我是基督徒,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所以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而上述溝通模式就是出自聖經教導。

 

接下來,我親自示範一次,我告訴H君,當年他「愛護兒子、幫助他們……」的「用心、動機」是正確且良善的(以上屬於【是就說是…】),不過執行的「方法、模式」卻有待修正(以上屬於【不是就說不是…】),簡單來說就是「做太多!」

 

我繼續說明,當年的他太希望兩個兒子能夠跟其他親戚的孩子一樣、得到高學歷,沒有看懂兩個兒子不是很喜歡讀書(不具有讀書的專長)。我特地舉出石化鉅子王永慶跟全台首富郭台銘當年都沒有大學學歷為例加以說明,H君表示認同,還講了一句「其實有某樣專長即可」……,於是我拍拍手、肯定H君願意調整觀念。

 

延續上述話題,我表示,當年兩個兒子的工作都是H君安排的,雖是善意,不過卻「剝奪了兒子靠自己、白手起家、自己撐起一片天、受人尊敬的機會……」

另外,兩個兒子都已經結婚有了孩子、目前都還住在家裡,就像是「富二代」(靠爸族)、承襲前人餘蔭……,理論上不容易得到社會高度的評價!

講到這裡,H君自承,他自己對於「富二代」也是有著負面評價。

 

最後,我對H君表示,他過去為兒子們「做太多」,絕非一件小事……,因為它就像是「菜太鹹」(菜裡面的鹽巴放太多),絕非無所謂或沒關係,而是根本就「不能吃」,當然還會被顧客抱怨、下次不會再來光顧。

 

聽完上述說明,H君表情嚴肅,沒有提出任何反駁。

 

協談至此,我表示上述說明的目的是要幫助他看懂「冰山的主體」,而不是要指責他,因為過去確實沒有人教過他。我還表示,他過去在工作上的勤奮努力,我都給予肯定。

 

看懂問題後,H君接下來該怎麼做出改變、踏出跟兒子們進行良善溝通的第一步呢?我望著H太太、突然有了靈感,於是我表示,舉個例子,如果H太太當年在讀書時,某一次考試,數學考18分,而前一次考15分,如果老師對她說:「哇,妳進步了3分,很棒喔,代表你有努力,下一次考試,希望妳繼續加油!」

她會覺得如何?H太太立刻說:「會覺得很高興,自己的努力有被肯定,還會想要更加努力!」

如果老師對她說:「妳很差勁耶,又是班上最低分,全班的平均成績都被妳拉低了,妳到底有沒有帶腦袋來學校呢?」

她會覺得如何?H太太沮喪地表示:「當然會很難過,還會想要從此放棄數學了……」

H太太活生生的回應,我相信H君都看到了,於是我加以說明,老師的前一種說話方式,就是把【是就說是】放在前面,而後一種說法就是把【不是就說不是】放在前面,兩者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溝通效果。

 

H君點頭表示贊同,於是我繼續舉例,這次是用H君本人為例,如果某一次H君生病住院7天,兒子們都沒有到醫院關心、探視……,直到出院回家後,兒子才來問「爸爸你怎麼了?怎麼7天都沒看到你在家?」

 

此時,H君該如何回應呢?

 

如果他按照「天然人」的方式、把【不是就說不是】放在前面,那就會是痛罵兒子一頓(內容不必我贅述…),結果就是父子關係更加疏離;

相反地,如果他願意按照聖經教導、把【是就說是】放在前面,那會是對兒子說:「你現在願意關心我,我覺得很高興……」,「我生了病,在醫院住了7天」(這句話仍是屬於【是就說是】,等同於就事論事、實話實說),最後加上一句「如果你早幾天來醫院探視,我會更高興!」結果會如何,就留待網友們自行推論。

 

協談最後,我給了H君夫妻下次回診時間,並為他們全家人的關係禱告,也鼓勵H君夫妻下次門診時,提出感想、檢討或反省。

 

文章寫到這裡,我相信會有網友覺得我很囉唆、講得太細……,不過H君已經將近90歲,我能想到的就是如此行,因為我始終相信「一個人一輩子最多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H君也不例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