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前一陣子,家庭教會裡C君今年讀小六的女兒L君,曾經在兩位發生吵架的女同學當中,充當“傳話“的人,L君將雙方所說出的一字一句,忠實地向另一方轉述,結果是那兩位同學認為L君亂傳話,後來竟然是兩人砲口一致地責罵L君,使得她裡外不是人,心裡很難過。
在聚會中,我跟L君說明,她所遭遇的事,聖經都有清楚的記載,於是我首先教導她,為何在兩個人當中傳話,後來卻會出事,因為聖經在箴言16:28說:【乖僻人播散紛爭;傳舌的,離間密友。】在箴言26:20說:【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無人傳舌,爭競便止息。】台語的俗話也有「公親變事主」的說法,為何如此呢?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知道往來傳舌是一種”間接溝通”,原本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大家想像一幅畫面,A跟B發生衝突,C在中間傳話;A很生氣,在C的面前把B臭罵了一頓,接下來C來到B面前,照著A生氣的樣子,把B臭罵了一頓,這時候B當然很不爽,不過不爽的對象很可能變成C,因為他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內容,都是C在罵他呀!接下來,B用更難聽的字眼罵回去,於是C來到A面前,代替B用那些更難聽的字眼罵A,這時候A當然很不爽,不過不爽的對象很可能變成C,因為他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內容,都是C在罵他呀!難怪到後來,L君把兩個人都得罪了,結果變成她們兩個人一起指控L君亂講話……。
我猜想,當初兩位同學發生爭吵時,L君願意在當中傳話,她的動機應該是良善的,應該是想要“排難解紛“、促成雙方的和睦,不過後來的結果卻是令人難過的……,於是我想到了本文的標題:「使人和睦vs往來傳舌」。
當我仔細思考後,發現上面幾處的場景是一模一樣的,都是充滿人際衝突、彼此關係緊張的……,而其中的主角都是想要”排難解紛”的,於是我想要問,同樣是處在人際衝突中,一位想要排難解紛的基督徒該怎麼做,才能「使人和睦」,而不是落入「往來傳舌」的窘境呢?
我想起美國有一位前國務卿季辛吉,當年為人熟知的名號是”穿梭外交”,他的任務就是在有強烈衝突的國家之間,進行溝通,不是嗎?後來他促成以敘、以埃休戰協定,其中以色列同意分三階段將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奠定了以埃和解的基石。換言之,如無以埃休戰協定,則不可能有1978以埃(大衛營協定)的產生。如無以埃(大衛營協定),則難說是否會爆發第五次以埃戰爭,因此季辛吉是營造中東和平的大功臣。
處於人際衝突之間,一般人當然可以覺得事不關己,運用”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來逃避;不過,如果因為有利害關係而無法逃避,或是一位基督徒想要真正達成【上帝的兒女】的使命,那麼他該怎麼做,才不會讓自己最後落入上述「往來傳舌」的不良結果呢?
我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而聖經就是人類一切問題的說明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到的答案就是如果運用聖經中,有關溝通的法則,首先是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想要” 排難解紛”的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認真地聽、仔細地聽”,才能知道雙方在表面上看得見的衝突事件中,其實還有許多看不見的想法、情緒、動機……(例如某甲先動手打人,其實是害怕自己被某乙誤解、被排斥……)。
接下來要運用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以及它所衍生出來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 的法則(某甲應該為動手打人道歉,這是一件事)、(某甲害怕自己被某乙誤解、被排斥……,這表示某甲很在乎某乙、很重視他和某乙的關係,這是第二件事)、(如果某乙知道了第二件事,那麼他被打的怒氣可能會減低一點,比較容易原諒某甲)、(如果某甲知道某乙明白了第二件事,那麼他可能比較容易做出真誠道歉的動作)……。
最後再運用以弗所書4:15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所衍生出來的三明治說話方法,首先是肯定並讚美對方曾經做過的努力(三明治的第一層:肯定某甲願意道歉認錯的勇氣)……,接著實話實說地指出問題所在(三明治的第二層:提醒某甲可以學習用言語”實話實說”地跟某乙說明,自己很在乎跟某乙的關係,很害怕被某乙誤解或被排斥)……,最後再一次肯定對方並說出自己的期待(三明治的第三層:勉勵某甲如果能記取教訓,學會”實話實說”,那麼未來跟某乙的關係一定會更融洽)……。
容我大膽地說,如果一位基督徒(或是任何一位當事人)願意運用上述的溝通原則,去進行”排難解紛”,那麼結果比較可能是「使人和睦」;相反地,如果一位基督徒(或是任何一位當事人)只是照著自己天然人的說話方式去進行”排難解紛”,不管是把雙方所說的內容原音重現地跟另一方說,還是遮遮掩掩、拐彎抹角、冷嘲熱諷……,那麼結果必定會落入「往來傳舌」的窘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