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6月份某個週日晚間,我按往例參加家庭教會的聚會。目前開設一家禮儀公司的C君表示,有一位住在台北的禮儀師U君是長期合作的夥伴。U君在幾年前,經由C君的引導,受洗成為基督徒,後來對聖經很感興趣,於是去讀了某神學院的延伸制課程,最近拿到學位剛畢業。接下來C君表示,U君最近在台北,連續幾個案子,都很難搞,
先是一個家庭裡面的成員,不僅和死者、就連彼此之間的關係,都充滿著愛恨情仇;另外有一個家庭,裡面的成員還跟教會裡的牧師、傳道、長老、執事有著多年、複雜、交錯的人際衝突。這些衝突原本就存在,不過被大家當作沒事,沒想到在重要的關係人過世後,原先的問題都爆發出來。在過程中,喪家以為U君是站在教會(或是某人那一邊),教會(某位喪家)則是猜想U君應該是站在喪家(或是另一位喪家)那一邊,於是雙方都把氣出在U君身上,害得她心情很不好,因此跑來找C君夫婦吐苦水……。
當我很認真地聽完C君的陳述後,我慢慢地說:「針對U君所遭遇到的困境(麻煩),我倒是想要提供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眼光。U君剛從神學院畢業,想必對聖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她一定讀過耶穌在馬太福音5:9對門徒的教導:【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也就是說,基督徒(上帝的兒女)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任務),那就是“使人和睦”!換句話說,基督徒應該要能夠“使人和睦“,他才是名符其實的上帝的兒女!
如果以上的說法,U君能同意,那麼接下來我們應該思考,一位基督徒應該是處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中,才能發揮“使人和睦”的功能呢?如果某個喪家成員彼此的關係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麼還會需要一個“使人和睦“的基督徒禮儀師來介入嗎?如果喪家家屬和教會人員之間的關係已經是和諧融洽,那麼還會需要一位具有基督徒身分的禮儀師來居中協調嗎?當然都不必!換句話說,上面兩種場景絕對都是否定的,都應該是積怨已深、衝突不斷、暗潮洶湧……,這時候才會需要一位俱有“使人和睦”功能的基督徒禮儀師來居中協調,來發揮功能,不是嗎!」
於是我跟大家說:「我真希望U君今晚能在場,能夠更明白聖經真理的應用,那麼她的心態可以從抱怨、不滿,轉變成積極、樂觀,心裡的OS可以是:「碰到“不和睦“的喪家,正是我可以展現基督徒功能的機會,我可以怎麼做呢?」這樣的轉變,不是很棒嗎!」
為了證明我不是只會出一張嘴,只會拿聖經的話語來打高空,於是我跟大家講了一個親身經歷,題目是「遲來的安慰」:
101年11月12日傍晚時分,門診來了一位87歲的T先生,是由兒子推著輪椅進來的。他兒子跟我說,老先生一向身體還不錯,大約在一個月前,T先生開始出現腹脹的情形,先是到一所區域醫院就醫,超音波發現有多處的肝臟腫瘤,家人很震驚,於是由四個兒子中的老三安排他在到台北的三軍總醫院尋求其他意見,檢查的結果更嚴重,醫師推斷是末期的胰臟癌合併多處肝臟轉移。
由於年事已高,家人決定不要接受具有侵襲性的切片檢查,因此就帶他回新竹了。在診間,T先生面容愁苦,表示有嚴重腹痛,同時也吃不下東西。我看完資料後,判定他的確是癌症末期,於是趕快找了一張7C的病床,希望他能儘快接受緩和醫療,以減輕痛苦。
隔天早上查房前,專科護理師Ms鄭跟我說:「昨天去看T先生時,他的兒子很不友善,跟我抱怨說十年前T先生在本院開眼睛的刀,結果是開瞎了,而且主刀者還是主任級的醫師,讓全家人都很難過!!!」
聽完Ms鄭的陳述,我立刻說:「太好了!」
Ms鄭一臉狐疑地看著我,於是我解釋說:「我的意思是十年前病人和家屬在本院發生了一件令人傷痛的事,十年後他們又因為生病而來到本院,我想天父上帝的心意必定是要我們好好照顧他們,讓他們的傷痛可以被彌補、傷口可以被癒合,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我不僅跟Ms鄭說明,也跟護理長還有其他資深的護理師說明我的想法,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當天查房時,我除了察看T先生的病況,還主動提起十年前的事。T先生的老三跟我說:「當初我父親身體還很好,醫師說要開刀治療,沒想到開刀後發生眼球內出血,我父親左眼就瞎掉了。那位主任級的醫師也沒跟我們說什麼,只表示就是這樣。當時我還在軍中服役,於是連夜將我父親送往台北的三軍總醫院,看有沒有轉機,不過最後他還是失明了。我們知道醫療本身會有變數、風險,也沒有想要控告醫師,只是覺得很難過、很不捨。」
我仔細聽了他的回憶,心裡也深深覺得難過,於是我用很認真、嚴肅的語氣,看著T先生的老三說:「聽你描述這段過去,我也覺得很難過,所以我還有7C的團隊打算很認真、很努力地照顧你父親,好彌補你們過去的傷痛。」我伸出手,握了一下老三的手,他輕聲地說:「謝謝韋醫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