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一下?!

分享這篇文章:

111年2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長期協談的案主A君一走進診間,我就發現她的頭髮顏色有了明顯的改變,於是隨口問她為何去染頭髮?

A君一派輕鬆地回答:「我認識2-3位髮型設計師,會輪流讓她們做頭髮。昨天,我跟其中一位表示『頭髮隨便你弄…』」

我想了一下,覺得沒得到我要的答案,於是再問:「妳為何要將頭髮讓設計師隨便弄呢?」

A君:「我想要讓自己任性一下!」

這下子我的好奇心發動了,於是再問:「妳為何想要讓自己任性一下呢?」

A君收起開玩笑的臉孔並說:「覺得生活過得很憋、胸口有氣…」

生氣

由於A君先前是因為夫妻長期衝突、彼此冷戰而來求診,於是我直接請她說明跟先生發生不愉快的來龍去脈。A君表示,她跟先生最近比較有互動、有對話,而先生因為疫情的影響有一半時間在家上班,於是A君主動釋出善意,想要邀請先生去某處欣賞櫻花,沒想到一開口詢問,隔了2秒先生小聲地回說:「不要」,接下來就發生前述的「A君覺得生活過得很憋、胸口有氣…」

 

得知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我首先肯定、稱讚A君的「任性」(一種發洩怒氣的方式)……,A君露出驚訝的表情!

 

接下來,我仔細說明「怒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面對怒氣。在過去,A君跟先生發生衝突時,習慣「隱忍」、「壓抑」自己的怒氣,接著便是跟先生「冷戰」,不過這樣的模式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因為A君是基督徒,於是我直接問:「一個人到底可不可以發怒、生氣呢?」聖經在以弗所書4:26-27寫道:【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由此可知,一個人可以發怒、生氣,不過不可以放任它無限延燒,而是要加以適當管理。

 

「怒」是每個人本能的情緒,它很強烈、很引人注意,不過如果它控制不當,那麼不僅無助於「溝通」、相反地還會破壞「溝通」導致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因為當某甲對某乙「發怒」時,某乙很可能會因為被指責、於是本能式地自我防衛並回嗆對方,當然也可能忍耐、委屈地承受某甲的怒氣。

 

在這過程中,甲、乙雙方所看到、所重視的是「怒氣」,不過毫無例外地,「怒氣」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水面下一定還有更大一塊「冰山的主體」,那就是引發怒氣的『真正原因』,而後者都是眼睛看不到、只能用心去覺察的某種情緒(心情、感受…),例如「被拒絕、不受重視、被冤枉、不被尊重、沒有被愛、付出沒被看見、遭到背叛、覺得不公平、好意被誤解、無心之過卻被當故意、尊嚴受損(沒面子)、因為某事遷怒於對方、所愛的人突然離開……」

 

當我試圖將上述「冰山主體」裡面的情緒(心情、感受…)做歸納,我發現有個字很貼切,那就是「哀」!

 

我想到,如果一個人真實地進入「哀」、認真地思考人生為何會「哀」,會發現終極的原因是「人是『受造物』而非『造物主』,所以身旁的人、事、物無法都按照我們的要求(喜好)去呈現或改變,於是會感到「哀」……」

 

再深一層思考,人性當中的「怒(氣)」必須被轉換成「哀」,不管是主動的(自己說出來)、還是被動的(被對方察覺出來),「問題的核心」(冰山的主體)才可能獲得適當的解決(例如藉著同理、接納、道歉、原諒……),最後才能進入「樂」(快樂)!

 

換句話說,一個人不可能從「怒」直接跳到「樂」,中間一定要經過「哀」。再換個說法,少了「哀」(拒絕面對「哀」),一個人就無法經歷到深層的「樂」,因為人生在世,絕對不可能事事順心、不可能不發怒!

 

更進一步地說,如果一個人壓抑或拒絕承認(面對)自己的「怒(氣)」,例如藉著某種修行…,那麼他最多只能得到「表面、暫時」的平靜,而無法獲得「真正、長遠」的快樂!

 

簡單來說,俗話常說的「喜、怒、哀、樂」是有順序、有道理的,它跟天父上帝在創造人類時所賜下的「感性」能力是息息相關的。

面對「喜」,大家都沒有困難(只要注意不要「樂極生悲」)!

不過在面對「怒(氣)」時,如果我們懂得把隱藏在其中的「哀」找出來,接下來用適當的方式面對它(不管是主動的「自己說出來」、還是被動的「被對方察覺出來」),再來是藉著良好溝通(例如:同理、接納、道歉、原諒……),於是「冰山的主體」就會迅速溶解,結果是一個人可以進入「樂」(快樂)!

………………

上述的說明偏重思考、不容易讓A君快速理解馬上應用,於是我想到一個例子:一個農夫因為肚子餓而發「怒」,翻遍家裡都沒找到食物因而感到「哀」……,他如何面對此一困境呢?

我的想法是他首先必須認識到神(造物主)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接下來他必須學會在春天灌溉插秧、在夏天除草施肥……,當秋天來臨時,他就可以收割黃澄澄的稻穀,於是「肚子餓、沒東西吃」的問題就得到完整的解決,結果是農夫可以進入「樂」(快樂)!

 

同樣的道理,A君在面對夫妻衝突時,確實感到「怒」以及被先生拒絕的「哀」,她該如何面對此一困境呢?

她必須按照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這裡的【是】是承認自己有怒氣、需要發洩,此時只要注意不要釀成太大的副作用就好,還可以藉著禱告向無所不在的天父上帝傾訴抱怨。進一步說明,「喜、怒、哀、樂」都是人性真實的部分,一個人絕對可以有怒氣,只不過要學習管理它,而最沒副作用的方式就是「對神傾訴、發洩」;

這裡的【不是】就是願意接受「先生擁有上帝賜給每個人的自由意志」,並「不是」A君提出邀請、先生就一定要答應。

 

如果上述說明有點難懂,那麼只要A君跟先生的角色互相對調一下,先生提出某個邀請,A君是可以「不要」的。

 

協談最後,A君表示原來【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有如此深的含意,她願意繼續操練。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