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9月上旬在「快樂門診」中,某位跟兒子同住的A君問我:「當我有事外出回到家,經過客廳時看到我兒子,我該跟他打招呼嗎?」
這是一個簡單的場景,不過它的背景是A君跟兒子最近因為某些事引發嚴重衝突,雖然事後兒子知道是自己誤解了A君,也向A君表達歉意,不過她心裡的不舒服並未完全消退。
關於A君的困擾,我聯想到的聖經教導是歌林多前書10:23:【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不過A君還未認識基督信仰,所以我希望能用她熟悉的語彙來跟她討論。感謝神賜下靈感,讓我想起A君擁有許多投資理財的經驗,於是我心中出現一個標題「人際溝通 vs 投資理財」!
我告訴A君,「人際溝通」跟「投資理財」乍看之下並無關連,不過兩者有一共通點,那就是兩者都有「風險」。
我進一步說明,「人際溝通」(目的是建立共識、拉近距離)跟「投資理財」(目的是獲得報酬、增加收益)非常類似,因為兩者都有帶有風險(冒險),投資理財的風險是賠錢、甚至是負債,心情當然不好;人際溝通的風險是雙方關係退步、甚至破裂,心裡必然受傷。
按照人性推論,當人們知道做某一件事「有風險」時,人們會變得謹慎、小心,同時也會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如何避免犯錯、如何獲得成功」;如果真的發生「風險和虧損」,因為人們原先就有心理準備(風險意識),於是他比較容易面對現實、願意承認錯誤,於是能夠找出問題,東山再起。
相反地,如果人們不知道做某一件事有風險,那麼除了事前不會願意花時間、付代價地去學習,出了事情也容易「怨天尤人、怪東怪西」。
聽過上述說明,A君雖然沒有反駁,不過我從她的眼神看到明顯的「疑惑」,那就是「人際溝通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痛苦……,這世上有沒有一種溝通模式可以保證自己不會受傷、痛苦呢?」
我堅定地告訴A君,這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投資理財方式,即便是某甲把錢存放在公家銀行裡,看似沒有風險(不太容易倒閉),不過當通貨膨脹高過銀行利息時,某甲的財富還是相對會減少;可能有人想到乾脆把錢藏在家裡面,不過風險就是被偷走!
更直接地說,這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投資理財方式,除非某甲身上從未擁有過任何有價物品。
更深一層地說,因為有太多因素會影響經濟(例如:疫情、戰爭、通膨……),而這些因素不是某甲的「自由意志」所能掌控的,於是「投資理財」一定有風險!
A君點頭認同上述觀點,於是我繼續說明,同樣的原理,這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人際溝通模式,除非某乙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從未與人溝通過。
更深一層地說,因為「人際溝通」至少牽涉到兩個人的「自由意志」,而對方的「自由意志」(例如:善意、不懷好意……)不是某乙所能掌控的,於是「人際溝通」一定有風險!
為了幫助A君更容易明白我提出的觀念,我想到她協談當天「提前5分鐘到診……」,我的回應不外乎以下2種:一是肯定稱讚她守時、態度認真…,於是她會覺得「快樂」;二是數落她提前到診、干擾了我正在做的事…,於是她會覺得「受傷」!
不過,即便發生第二種情形,如果她未來因為此次的不愉快經驗而選擇跟人相約時「一概遲到」,那麼結果是她一定會遭致負面的評價,甚至朋友都沒了。
接下來,我切入正題並跟A君分享雅各書 5:12的教導:【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看到認識的人應該打招呼符合上述的「是、就說是」,如果A君刻意要違反它,一定會有負面效應……
此時A君承認:「如果不跟兒子打招呼,等回到房間時,她心裡會不安,於是必須對自己說:『他是晚輩,應當主動跟我這個長輩打招呼…,既然他沒有跟我打招呼,所以我也就不必跟他打招呼…』」
我回應:「妳彷彿是在說服自己某些事…,正因為你心裡有『負擔、不安』,你才需要如此地說服自己,這很像是小時候走過墓阿埔,會吹起口哨,外表看似輕鬆,不過心裡其實是害怕的(等同是心裡有負擔)!」
我繼續說明,如果A君願意按照聖經教導、跟兒子打招呼,結果不外乎以下2種:一是兒子回應「你回來了…」,於是A君的心情會是平靜、沒有負擔(等同是一種快樂);二是兒子沒有回應,於是A君會覺得「受傷」。
>>> 這就是人際溝通的風險,而按照聖經教導去做,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因為A君頗擅長投資理財,於是我再舉銀行為例加以說明:甲銀行宣告負利率,也就是拿錢去存會越存越少(類似前幾年的歐洲銀行),而乙銀行表示利率的正或負跟營運相關,如果銀行賺錢就會給客戶利息錢、如果賠錢就會執行負利率…,我問A君如果只能在上述2家銀行(其他條件都一樣)當中做選擇,她會怎麼決定?
A君立刻回答:「當然是存放在乙銀行,因為好歹有賺錢的機會,而放在甲銀行一定賠錢。」
我肯定A君的聰明,同樣的道理「跟兒子打招呼就如同把錢存在乙銀行,說不定兒子會給予(正面)回應,而不跟兒子打招呼就如同把錢存在甲銀行,A君心裡一定有『負擔、不安』,等同是把錢存在甲銀行,結果一定賠錢。」
協談結束時,A君表示她同意上述觀念,至於她會不會照著去做,那就要等到下次協談時才能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