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1月3日,我在臉書上PO出「#你可以更會溝通(937)如何評定一個人?」內容提到「如果有人很認真地想要知道『如何評定一個人』(採購人員、國中老師、醫師、大學教授、護理師……),就會發現聖經中的答案,也就是「末後的審判」是必要的。換句話說,人實在是太有限了,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絕對不可能全方位地了解另一個人工作的全部面向和結果,當然也就無法做出客觀的評定,所以使徒保羅建議把這樣的權柄歸給昔在、今在、永在的天父上帝,是符合邏輯思考的……」
沒多久,網友C君留言:「韋醫師~~這篇可以開”地球”嗎?好多的哲學思辨在裡面,例如『吾人又如何能客觀地評定某位醫師是不是好醫師呢?對家屬的要求照單全收是好醫師嗎?(那我不是,因為對於家屬希望隱瞞病情的要求,我一定會嚴峻拒絕!);所收治的病患都能活著出院是好醫師嗎?(那我不是,因為有四、五千名癌症病患死在我手裡!);盡全力搶救病人、無論如何都要讓病人活著是好醫師嗎?(那為何近年來,醫療界開始認為長期依賴呼吸器算是無效醫療呢?)……」
我的妻子倩婷留言:「這篇文章不宜開地球(涉及幾個機構內部事務及人員)。」
我的回應是:「謝謝C君對文章內容的肯定,以及想要跟更多人分享的良善動機,不過如同我妻子倩婷的建議,這篇文章不宜開”地球”(因為內容涉及幾個機構內部的事務及人員)。如果有機會,妳可以私下跟朋友說明、討論。」
………………
過了幾個小時,我突然有了靈感,於是我對妻子倩婷表示,上述事件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件看得見的「事情」(文章隱私要不要設成公開?),這部分是「冰山的一角」,其實裡面還有一件看不見的「心情」(我的回應為何會採納妻子的建議?),這部分算是「冰山的主體」,也是整件事的核心。
接下來,我要花點時間,讓網友們知道我到底在表達什麼。
當網友C君詢問我「可以開”地球”嗎?」我當然覺得很高興,因為這代表我的文章得到C君的肯定、認同,而且這樣的肯定、認同並不是禮貌上的或虛應故事的,因為C君還打算跟其他網友「分享」!
如果按照天然人的習性,我應該會立刻答應C君的請求,好讓更多人有機會肯定、認同我,於是我會更高興……;
當我處於上述高亢情緒中,不巧看到妻子的留言,我很容易就會在心裡嘀咕「又在潑我冷水了…」。接下來,我的回應不外乎兩種,正如心理學上「鐘擺的兩端」,一端是「Fight 攻擊」,也就是不顧妻子的留言,我行我素地照著我天然人的衝動,將文章隱私改成”地球”;另一端則是「Flight 逃避」,也就是”無奈地”接受妻子的建議,然後對C君說:「不行喔,我太太反對!」
………………
為何我的回應跟上述「天然人的習性」不同呢?原因是將近二十年前,我的婚姻瀕臨觸礁時,天父上帝給了我一個啟示,那就是創世紀2:18:【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祂心平氣和地詢問我,想不想要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說祂認為我當時的生活是not good ,而祂希望我能過一個更好 good的生活!
我想了一下,那當然好呀!祂彷彿繼續跟我說:「如果你想要過一個更好的生活,你就需要一位幫助者!」剎那間,我全部懂了,原來我的妻子(配偶)就是天父上帝為我量身打造的幫助者。
說來真是奇妙,當我被上帝點醒,知道並確認妻子是我的”幫助者”後,我看她的”眼光”全部都改變了。我不再要求她必須跟我做的一樣、說的一樣、想的一樣…,因為我腦袋裡的邏輯告訴我,如果她變得跟我一樣,像個複製人,那她又如何能幫助我呢?
更特別的是,當我願意承認並認定她是我的幫助者後,我變得會「很仔細地」聽她在說什麼?她在表達什麼?因為我相信她所說的、所表達的,裡面有著能幫助我的重要元素。
這真是太特別的經歷了,以前的她如果提出跟我相左的意見時,我就會一口咬定她是在潑我冷水、故意吐嘈;現在的她仍然常常提出跟我相左的意見,而我卻願意認真思考,看看我是不是原先漏掉了什麼細節。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看到一棟房子很新時,我會說它是新的,我的妻子卻說它是舊的,其實真相是房子裡面是舊的,但外表拉過皮,所以看起來是新的。在這個簡單的例子中,由於我願意仔細聽她的意見(PS: 並不是照單全收喔!),重新檢視一遍相關細節,所以我能更完整地了解屋況,這樣的過程就是從 not good,變成 good。
………………
有了以上的基礎,我的婚姻生活產生奇妙的轉變,使得我可以在2018一整年的「快樂工作坊」中,將我和妻子兩人快樂的互動經驗跟多位年輕媽媽分享。
再回頭看上述我對C君的回應,裡面還蘊藏著另一處聖經教導,那就是創世紀 2:24:【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什麼叫做【二人成為一體】,我相信所有夫妻都會直覺地想到夫妻同房、做愛,因而成為一體。
不過,除此之外,大部分夫妻其實是各過各的生活,例如先生工作賺錢、妻子顧家庭帶小孩,彼此互不干涉…;
遇到雙方意見不同時,如果不是堅持己見、要不就是委曲求全…;多年下來,如果兩個人沒有離婚,也很可能會過著「相敬如賓」或「相敬如冰」的生活,兩個人只是「同住一個屋簷下」(網路上隨處可見的貼文,如附圖),而非聖經所說的【成為一體】!
我個人的體會是,【二人成為一體】除了肉體的結合之外,還可以升級到「心靈層次」,就像是我對C君的回應,我先是認真思考,認定妻子的建議是重要且有道理的,接下來我運用自己按照聖經教導(以「愛心」說誠實話)所養成的三明治說話模式,將妻子的建議安放在適當的位置…,於是在整段回應中,我跟妻子的心思是【成為一體】的,結果是最理想的(比起單獨只用我的模式,或是只用妻子的模式更完整、更美好)。
當我將上述【二人成為一體】的體會跟妻子倩婷做了詳細的分享之後,她覺得很認同,於是後續留言說:「謝謝韋醫師肯定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當我看到妻子的後續留言,我很高興,因為她並沒有把我對她的「重視與肯定」視為理所當然,於是我覺得我們兩人像是住在「伊甸園」(快樂的園子),如同聖經在創世記中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