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上)

分享這篇文章:

108年11月中旬在「快樂門診」中,接連有幾位案主帶著極大的「?」來求診,感覺就像是食物卡在喉嚨,既吞不下(無法平和地接受),也吐不出來(無法切割彼此的關係……

 

A君結婚超過20年,兩個小孩都接近成年。A君認真工作、奉公守法、無不良嗜好。一年前,A君買了一部新車(頭期款跟貸款都是他在付),登記在妻子名下,後來車子都是妻子在開,理由是妻子認為A君開車太慢、技術差,於是後來都是妻子載A君上、下班。萬萬沒想到,幾個月前,妻子無故發脾氣「你管太緊了…」,接著開始晚上不回家,甚至說出「我厭倦了這個家,我要離婚…」;經過多次跟蹤,A君發現妻子應該是有了外遇……

 

B君十多年前就離婚了,唯一的女兒跟著她。女兒小時候,B君花時間陪她去上游泳、書法、舞蹈…,也教她做家事。數學不好,還為她請家教;她還會陪女兒看電視、看卡通。萬萬沒想到,女兒上了國中,不僅沈迷手機,還經常蹺課、對B君說謊,B君一怒之下打了她一巴掌,女兒接著離家出走。B君好不容易在女兒同學家找到她,她竟對B君說:「我恨你!」從此,母女關係形同水火,一見面就吵架……

 

C君結婚4-5年,已經有兩個小孩,全家住在自己買的新房子。C君認真工作、無不良嗜好,賺的錢都拿來繳房貸、提供家用。孩子白天由公婆帶,晚上下班才接回家。萬萬沒想到,幾個月前,妻子開始對C君冷淡、藉口要加班而經常晚歸或假日獨自出門……,於是C君偷偷察看妻子的手機,發現妻子跟某位異性有著不尋常的對話……

 

上面三位案主的困境並不相同,不過共同點就是內心出現極大的「?」,心裡的OS應該是:「我如此地盡心盡力,為何結果會這樣???」

 

我一貫地按照雅各書 1:19的教導:【你們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我告訴案主們,所有看得見的問題都是「冰山的一角」,如果只想快速地解決後者,結果通常不理想,因為水面下的部分很快就會浮起來,也就是問題、衝突日復一日地出現。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藉著【快快的聽】(認真聽、仔細想),找出「冰山的主體」,才有可能「完整地」解決問題,而這樣的過程必須花時間、有耐心……

 

在協談過程中,我分別教導案主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際關係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我的依據是來自於聖經在羅馬書12:2的教導:【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為了幫助案主更容易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我舉美國心理學家Maslow的層次需求理論加以說明。也就是說,人們的需求是有層次之分的,最基本的就是食衣住行。當此一基本需求被滿足後,人們就會尋求更高層次的滿足,例如愛與被愛、了解人也被了解、自由意志受到尊重、有犯錯的權利、自我實現、更深的快樂、找到生命的意義……。

當雙方(夫妻間、親子間…)無法藉著「良好的溝通」來討論上述形而上的需求時,必定有一方會先感受到「不滿足」,接下來彼此的「關係」就會退步、疏遠……,結果就是出現上述案主們的困境。

 

解決之道無他,那就是有一方願意改變、願意學習「正確的溝通模式」,而這就是「快樂門診」最重要的看診項目之一。

 

何謂「正確的溝通模式」呢?其中最大的關鍵是「一個人一輩子只能管好一個人,那個人就是自己!」

不過,傳統的習性是,大家都想改變別人(叫對方改變),結果就是走入困境。如果案主們願意從改變自己做起,那麼事情就會有轉機!

 

舉例來說,我教導B君認識「何謂青春期」,除了身體上的發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由意志會想要快速長大、也會想要獲得強烈的存在感」!

我繼續表示,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會重視給孩子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學什麼、讀什麼學校……,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大多數家長不會忽略。

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提供適當的環境,好讓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能夠「長大成熟」,這正如聖經在箴言4:23所教導的:【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經文中的”心”,就是指一個人的自由意志。

接下來我要問,不知道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孩子們的”自由意志”該如何長大成熟呢?是像兒童繪本裡的小樹苗,澆澆水、施施肥、曬曬太陽嗎?那當然不是,”自由意志”要長大成熟,必須依賴下列模式:

 

運用「自由意志」>> 做出某個決定 >> 產生某種結果 >> 自己為結果負責

 

上述SOP的最重要觀念是,「自由意志」是抽象的、看不見的,而「某種結果(無論好、壞)」是看得見、也是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的。有了切身的感受,孩子才會重視、看懂「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進而學習管理它。

換句話說,如果做父母的只是吩咐孩子:「你要學會管理『自由意志』!」孩子應該是有聽沒有懂,因為它太抽象了而且是看不見的,所以父母親如果真的想要協助孩子學會管理「自由意志」,那麼父母親應該努力地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使得上述的SOP可以一次次地讓孩子練習(嘗試錯誤、記取教訓)……,如此一來,孩子們的「自由意志」才能成熟長大。

 

至於沈迷於手機遊戲,其實是孩子想要獲取大量的「存在感」的外在表現,如果父母沒看懂而直接加以剝奪,就會像是拿刀子砍對方,當然會有嚴重的後果。

 

(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